在漢鼎書院,有這麼一項小學課程,它中文、科學、人文、地理、歷史、藝術、音樂啥都教,孩子們還織起了布、造起了紙、品起了茶、繪起了青花瓷;雖是第一次舉辦,卻受到全校師生及家長的追捧——成果展上,孩子們一句句親述學習內容、一張張探究學習的照片、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製品,無一不透露著這個課程的獨特、有趣。
這就是漢鼎的「萬物啟蒙」課程,讓小學生從身邊事物探索,以萬物為教材,以世界為課堂,融匯中文、科學、人文、藝術等學習領域,讓孩子在完整的時空中遊歷中國文化,從而培育出具有全人素養的世界公民。
一物一世界
在「萬物啟蒙」的課堂上,老師為一年級的孩子搜集了牛皮紙、宣紙、瓦楞紙、皺紋紙、紙巾等等,孩子們通過實物直觀認知不同類型的紙、追根溯源了解紙張發展後,還親自動手造起紙來,並用廢紙設計、製作各類充滿創意的藝術品。
布是二年級學生的探究對象。在觀察、觸摸了老師找來的各類布之後,這群小朋友用織布機織出了小物件、將自己的舊衣服改造成購物袋,又用色彩斑斕的顏料紮染棉布。
三年級的石則更為偏重科學方面的探究。孩子們在了解石頭形成過程後,還會閱讀與石頭相關的繪本,並用大小不一的彩石拼出各種活靈活現的小動物。
四年級則以茶的前世今生為線索,孩子們先從身邊茶樹的生長開始談起,逐步講到各種茶的特徵、產地以及不同飲茶的文化。課堂上沖泡的各類茶,也直觀地幫助學生在這趟和茶有關的學習旅程中了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五年級的內容則是竹。從一棵筍的誕生,到如何長成一棵竹,再到竹的使用,孩子們將所學所得編纂成一本本名叫「知竹常樂」的小書。而這群孩子經過探究發現,使用竹製品比木製品更為環保,因此還衍生出「少用木製品、多用竹製品」的環保理念。
六年級要探究的是「萬物啟蒙」中最深的內容——「瓷」。學生不僅要將中國陶瓷的發展歷史做成時間軸、繪出興衰曲線圖,還要能在地圖上繪出與瓷器緊密相關的海上、陸地絲綢之路。除了掌握歷史、地理知識外,在藝術學習上,孩子們按照青花瓷的制法,勾勒、調色、上色、晾乾,製作屬於自己的青花瓷盤。中文方面,孩子們則是學習宋詞《憶秦娥青花瓷》並熟練背誦。而周傑倫的《青花瓷》也同樣被列入了學習探究範圍內呢。
如此豐富、有趣的成果怎少得了展示呢?當小學部「萬物啟蒙」的展位一擺出來,中學部的大哥哥姐姐們可是連聲驚呼「現在的小孩子真是太幸福了」、「小學課程太有趣了」。而展會上,小學部的每一位孩子都是要一對一向各位老師、大哥哥姐姐們敘述他們探究的內容,而老師和高年級同學則會從「展板及作品」、「講解」、「回答問題」等方面進行評價和反饋。
「從收集來的意見看,大家對這次探究式活動讚不絕口,特別是對低年級孩子評價非常高,他們能做出這樣的手工,還能演示織布機,很了不起。」漢鼎書院副校長、「萬物啟蒙」課程負責人余靜笑言。
漢鼎特色的「萬物啟蒙」
事實上,「萬物啟蒙」的課堂內容早已跨越了傳統教育的藩籬,從孩子們身邊的事物開始,用「物」觸發世界,打破了學科間的壁壘,串起了文學、自然科學、人文、藝術、哲學、生活方式,讓孩子們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同時喚起了他們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懷。在「萬物啟蒙」的課堂上,老師以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進行項目式學習,讓「一物一世界,萬物皆教材」的理念自然而然得以實現。
「其實,剛開始認識這個世界的孩子,他不會從某一個學科的角度來認識,他不會說這是一個數學問題,還是一個科學問題。在萬物啟蒙這種跨學科的課上,孩子們不再只是單純地汲取課本知識,更多的是基於親身體驗和探索而建構起一套完整的文化及時空脈絡體系。」余校長介紹道。
漢鼎書院「萬物啟蒙」的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參考了「萬物啟蒙」課程創始人錢鋒老師的「茶」、「石」、「竹」、「瓷」系列,並自行增加了「紙」、「布」的學習。余校長介紹道,選取的六種探究事物都是孩子身邊最常見的,進而展開、談及中國傳統的文化符號和意象,跨界融合自然與人文教育,通過「萬物」讓孩子自然感知到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意象。然而在教學方法上,漢鼎與錢鋒老師主張的有所不同,學校從IB課程理念出發,運用了IBPYP的探究式教學方法——通過八大概念,即形式、功能、原因、變化、聯繫、反思、觀點、責任,讓孩子認識「萬物」,進而完整地認知世界。
IBPYP倡導下的探究型學習
在漢鼎書院,類似於「萬物啟蒙」的探究型學習並不在少數。所謂探究型學習,是學生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形成價值觀的學習方式,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這種學習模式與IB國際課程的教學目標不謀而合。「積極探究是IB學習者十大特徵之一,所以我們希望學生能培養好奇心,逐步掌握探究式學習的技能,知道如何獨自及與他人合作進行學習,希望他們對學習充滿熱情,並終身保持對學習的熱愛。」余校長說。
尤其是在小學階段,老師要為學生提供機會,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探究型學習來建構意義並讓學生修正自己的理解。看似「放手」讓孩子們探究,然而老師面對的其實是更大的教學壓力。與按照教科書內容從頭到尾講解一遍不同,探究式的學習設計要求老師對教學內容有非常系統地了解,並能提綱挈領地進行重組、增減、修改,同時還要考驗老師對「度」的把握——在充分考慮學生現階段需要掌握的知識、能力後,預設孩子們在探究式學習中可能會遇到的複雜問題及障礙物、設計有適度競爭和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和能讓他們充分探索話題的活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做出預測、組織分工、收集數據、整理信息、得出結論、展示成果和反思等等。「在漢鼎書院,每一科都有非常完整且嚴謹的課程標準。」余校長說,「探究式活動熱熱鬧鬧辦完了,孩子們也玩得很開心,但這並不是最終結果。探究式學習的檢驗標準是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孩子們是否掌握了該階段的知識和技能。」
學生利用文字、圖畫、表格,甚至是雪糕棍拼成的「竹簡」來進行探究式學習。
同時,余校長補充道,在探究式學習的課堂上,老師的身份有時也需要轉變,不能僅僅是傳教者,還要成為學生的同伴、鼓勵者、旁觀者、記錄者、聆聽者。「探究式學習強調的是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課堂上孩子們應該得到一定的空間和權利,自己去摸索、訓練學習能力,而不是事事求助於老師。」
聰明的父母這樣教孩子
為人父母,總希望能將最好的留給孩子,穿最漂亮的衣服,吃最有營養的東西,為他們選擇最好的教育。余校長說,經過傳統應試教育浸潤的家長把孩子送來漢鼎書院,就是意識到應試教育的弊端、對國際教育寄予厚望。而應試教育出身的家長,如何輔導孩子進行探究型學習呢?余校長表示,父母在面對「行走的問號」時,要呵護他們的好奇心,鼓勵子女發現和自己解決問題。
好奇心是孩子學習興趣的源泉,更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們對什麼事情感興趣,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將結論告訴孩子,而是因勢利導,啟發他們積極思考,以培養孩子的探究精神。同時,家長還要提供適當的資源和機會,鼓勵他們動手體驗。對孩子來說,身邊處處蘊涵著豐富的可供探索的資源。戶外的一片小樹葉、一隻小昆蟲,都能讓孩子「與萬物為友,以自然為師」,完整地認知世界。
在汉鼎书院,有这么一项小学课程,它中文、科学、人文、地理、历史、艺术、音乐啥都教,孩子们还织起了布、造起了纸、品起了茶、绘起了青花瓷;虽是第一次举办,却受到全校师生及家长的追捧——成果展上,孩子们一句句亲述学习内容、一张张探究学习的照片、一件件精美的手工制品,无一不透露着这个课程的独特、有趣。
这就是汉鼎的“万物启蒙”课程,让小学生从身边事物探索,以万物为教材,以世界为课堂,融汇中文、科学、人文、艺术等学习领域,让孩子在完整的时空中游历中国文化,从而培育出具有全人素养的世界公民。
一物一世界
在“万物启蒙”的课堂上,老师为一年级的孩子搜集了牛皮纸、宣纸、瓦楞纸、皱纹纸、纸巾等等,孩子们通过实物直观认知不同类型的纸、追根溯源了解纸张发展后,还亲自动手造起纸来,并用废纸设计、制作各类充满创意的艺术品。
布是二年级学生的探究对象。在观察、触摸了老师找来的各类布之后,这群小朋友用织布机织出了小物件、将自己的旧衣服改造成购物袋,又用色彩斑斓的颜料扎染棉布。
三年级的石则更为偏重科学方面的探究。孩子们在了解石头形成过程后,还会阅读与石头相关的绘本,并用大小不一的彩石拼出各种活灵活现的小动物。
四年级则以茶的前世今生为线索,孩子们先从身边茶树的生长开始谈起,逐步讲到各种茶的特征、产地以及不同饮茶的文化。课堂上冲泡的各类茶,也直观地帮助学生在这趟和茶有关的学习旅程中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五年级的内容则是竹。从一棵笋的诞生,到如何长成一棵竹,再到竹的使用,孩子们将所学所得编纂成一本本名叫“知竹常乐”的小书。而这群孩子经过探究发现,使用竹制品比木制品更为环保,因此还衍生出“少用木制品、多用竹制品”的环保理念。
六年级要探究的是“万物启蒙”中最深的内容——瓷。学生不仅要将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做成时间轴、绘出兴衰曲线图,还要能在地图上绘出与瓷器紧密相关的海上、陆地丝绸之路。除了掌握历史、地理知识外,在艺术学习上,孩子们按照青花瓷的制法,勾勒、调色、上色、晾干,制作属于自己的青花瓷盘。中文方面,孩子们则是学习宋词《忆秦娥青花瓷》并熟练背诵。而周杰伦的《青花瓷》也同样被列入了学习探究范围内呢。
如此丰富、有趣的成果怎少得了展示呢?当小学部“万物启蒙”的展位一摆出来,中学部的大哥哥姐姐们可是连声惊呼“现在的小孩子真是太幸福了”、“小学课程太有趣了”。而展会上,小学部的每一位孩子都是要一对一向各位老师、大哥哥姐姐们叙述他们探究的内容,而老师和高年级同学则会从“展板及作品”、“讲解”、“回答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反馈。
“从收集来的意见看,大家对这次探究式活动赞不绝口,特别是对低年级孩子评价非常高,他们能做出这样的手工,还能演示织布机,很了不起。”汉鼎书院副校长、“万物启蒙”课程负责人余静笑言。
汉鼎特色的“万物启蒙”
事实上,“万物启蒙”的课堂内容早已跨越了传统教育的藩篱,从孩子们身边的事物开始,用“物”触发世界,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串起了文学、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哲学、生活方式,让孩子们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同时唤起了他们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怀。在“万物启蒙”的课堂上,老师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行项目式学习,让“一物一世界,万物皆教材”的理念自然而然得以实现。
“其实,刚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孩子,他不会从某一个学科的角度来认识,他不会说这是一个数学问题,还是一个科学问题。在万物启蒙这种跨学科的课上,孩子们不再只是单纯地汲取课本知识,更多的是基于亲身体验和探索而建构起一套完整的文化及时空脉络体系。”余校长介绍道。
汉鼎书院“万物启蒙”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参考了“万物启蒙”课程创始人钱锋老师的“茶”、“石”、“竹”、“瓷”系列,并自行增加了“纸”、“布”的学习。余校长介绍道,选取的六种探究事物都是孩子身边最常见的,进而展开、谈及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和意象,跨界融合自然与人文教育,通过“万物”让孩子自然感知到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意象。然而在教学方法上,汉鼎与钱锋老师主张的有所不同,学校从IB课程理念出发,运用了IBPYP的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八大概念,即形式、功能、原因、变化、联系、反思、观点、责任,让孩子认识“万物”,进而完整地认知世界。
IBPYP倡导下的探究型学习
在汉鼎书院,类似于“万物启蒙”的探究型学习并不在少数。所谓探究型学习,是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形成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这种学习模式与IB国际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积极探究是IB学习者十大特征之一,所以我们希望学生能培养好奇心,逐步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技能,知道如何独自及与他人合作进行学习,希望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并终身保持对学习的热爱。”余校长说。
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老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探究型学习来建构意义并让学生修正自己的理解。看似“放手”让孩子们探究,然而老师面对的其实是更大的教学压力。与按照教科书内容从头到尾讲解一遍不同,探究式的学习设计要求老师对教学内容有非常系统地了解,并能提纲挈领地进行重组、增减、修改,同时还要考验老师对“度”的把握——在充分考虑学生现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后,预设孩子们在探究式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复杂问题及障碍物、设计有适度竞争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能让他们充分探索话题的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预测、组织分工、收集数据、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展示成果和反思等等。“在汉鼎书院,每一科都有非常完整且严谨的课程标准。”余校长说,“探究式活动热热闹闹办完了,孩子们也玩得很开心,但这并不是最终结果。探究式学习的检验标准是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孩子们是否掌握了该阶段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利用文字、图画、表格,甚至是雪糕棍拼成的“竹简”来进行探究式学习。
同时,余校长补充道,在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上,老师的身份有时也需要转变,不能仅仅是传教者,还要成为学生的同伴、鼓励者、旁观者、记录者、聆听者。“探究式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课堂上孩子们应该得到一定的空间和权利,自己去摸索、训练学习能力,而不是事事求助于老师。”
聪明的父母这样教孩子
为人父母,总希望能将最好的留给孩子,穿最漂亮的衣服,吃最有营养的东西,为他们选择最好的教育。余校长说,经过传统应试教育浸润的家长把孩子送来汉鼎书院,就是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对国际教育寄予厚望。而应试教育出身的家长,如何辅导孩子进行探究型学习呢?余校长表示,父母在面对“行走的问号”时,要呵护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子女发现和自己解决问题。
好奇心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更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们对什么事情感兴趣,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将结论告诉孩子,而是因势利导,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以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同时,家长还要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机会,鼓励他们动手体验。对孩子来说,身边处处蕴涵着丰富的可供探索的资源。户外的一片小树叶、一只小昆虫,都能让孩子“与万物为友,以自然为师”,完整地认知世界。
在漢鼎書院,有這麼一項小學課程,它中文、科學、人文、地理、歷史、藝術、音樂啥都教,孩子們還織起了布、造起了紙、品起了茶、繪起了青花瓷;雖是第一次舉辦,卻受到全校師生及家長的追捧——成果展上,孩子們一句句親述學習內容、一張張探究學習的照片、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製品,無一不透露著這個課程的獨特、有趣。
這就是漢鼎的「萬物啟蒙」課程,讓小學生從身邊事物探索,以萬物為教材,以世界為課堂,融匯中文、科學、人文、藝術等學習領域,讓孩子在完整的時空中遊歷中國文化,從而培育出具有全人素養的世界公民。
一物一世界
在「萬物啟蒙」的課堂上,老師為一年級的孩子搜集了牛皮紙、宣紙、瓦楞紙、皺紋紙、紙巾等等,孩子們通過實物直觀認知不同類型的紙、追根溯源了解紙張發展後,還親自動手造起紙來,並用廢紙設計、製作各類充滿創意的藝術品。
布是二年級學生的探究對象。在觀察、觸摸了老師找來的各類布之後,這群小朋友用織布機織出了小物件、將自己的舊衣服改造成購物袋,又用色彩斑斕的顏料紮染棉布。
三年級的石則更為偏重科學方面的探究。孩子們在了解石頭形成過程後,還會閱讀與石頭相關的繪本,並用大小不一的彩石拼出各種活靈活現的小動物。
四年級則以茶的前世今生為線索,孩子們先從身邊茶樹的生長開始談起,逐步講到各種茶的特徵、產地以及不同飲茶的文化。課堂上沖泡的各類茶,也直觀地幫助學生在這趟和茶有關的學習旅程中了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五年級的內容則是竹。從一棵筍的誕生,到如何長成一棵竹,再到竹的使用,孩子們將所學所得編纂成一本本名叫「知竹常樂」的小書。而這群孩子經過探究發現,使用竹製品比木製品更為環保,因此還衍生出「少用木製品、多用竹製品」的環保理念。
六年級要探究的是「萬物啟蒙」中最深的內容——「瓷」。學生不僅要將中國陶瓷的發展歷史做成時間軸、繪出興衰曲線圖,還要能在地圖上繪出與瓷器緊密相關的海上、陸地絲綢之路。除了掌握歷史、地理知識外,在藝術學習上,孩子們按照青花瓷的制法,勾勒、調色、上色、晾乾,製作屬於自己的青花瓷盤。中文方面,孩子們則是學習宋詞《憶秦娥青花瓷》並熟練背誦。而周傑倫的《青花瓷》也同樣被列入了學習探究範圍內呢。
如此豐富、有趣的成果怎少得了展示呢?當小學部「萬物啟蒙」的展位一擺出來,中學部的大哥哥姐姐們可是連聲驚呼「現在的小孩子真是太幸福了」、「小學課程太有趣了」。而展會上,小學部的每一位孩子都是要一對一向各位老師、大哥哥姐姐們敘述他們探究的內容,而老師和高年級同學則會從「展板及作品」、「講解」、「回答問題」等方面進行評價和反饋。
「從收集來的意見看,大家對這次探究式活動讚不絕口,特別是對低年級孩子評價非常高,他們能做出這樣的手工,還能演示織布機,很了不起。」漢鼎書院副校長、「萬物啟蒙」課程負責人余靜笑言。
漢鼎特色的「萬物啟蒙」
事實上,「萬物啟蒙」的課堂內容早已跨越了傳統教育的藩籬,從孩子們身邊的事物開始,用「物」觸發世界,打破了學科間的壁壘,串起了文學、自然科學、人文、藝術、哲學、生活方式,讓孩子們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同時喚起了他們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懷。在「萬物啟蒙」的課堂上,老師以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進行項目式學習,讓「一物一世界,萬物皆教材」的理念自然而然得以實現。
「其實,剛開始認識這個世界的孩子,他不會從某一個學科的角度來認識,他不會說這是一個數學問題,還是一個科學問題。在萬物啟蒙這種跨學科的課上,孩子們不再只是單純地汲取課本知識,更多的是基於親身體驗和探索而建構起一套完整的文化及時空脈絡體系。」余校長介紹道。
漢鼎書院「萬物啟蒙」的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參考了「萬物啟蒙」課程創始人錢鋒老師的「茶」、「石」、「竹」、「瓷」系列,並自行增加了「紙」、「布」的學習。余校長介紹道,選取的六種探究事物都是孩子身邊最常見的,進而展開、談及中國傳統的文化符號和意象,跨界融合自然與人文教育,通過「萬物」讓孩子自然感知到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意象。然而在教學方法上,漢鼎與錢鋒老師主張的有所不同,學校從IB課程理念出發,運用了IBPYP的探究式教學方法——通過八大概念,即形式、功能、原因、變化、聯繫、反思、觀點、責任,讓孩子認識「萬物」,進而完整地認知世界。
IBPYP倡導下的探究型學習
在漢鼎書院,類似於「萬物啟蒙」的探究型學習並不在少數。所謂探究型學習,是學生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形成價值觀的學習方式,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這種學習模式與IB國際課程的教學目標不謀而合。「積極探究是IB學習者十大特徵之一,所以我們希望學生能培養好奇心,逐步掌握探究式學習的技能,知道如何獨自及與他人合作進行學習,希望他們對學習充滿熱情,並終身保持對學習的熱愛。」余校長說。
尤其是在小學階段,老師要為學生提供機會,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探究型學習來建構意義並讓學生修正自己的理解。看似「放手」讓孩子們探究,然而老師面對的其實是更大的教學壓力。與按照教科書內容從頭到尾講解一遍不同,探究式的學習設計要求老師對教學內容有非常系統地了解,並能提綱挈領地進行重組、增減、修改,同時還要考驗老師對「度」的把握——在充分考慮學生現階段需要掌握的知識、能力後,預設孩子們在探究式學習中可能會遇到的複雜問題及障礙物、設計有適度競爭和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和能讓他們充分探索話題的活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做出預測、組織分工、收集數據、整理信息、得出結論、展示成果和反思等等。「在漢鼎書院,每一科都有非常完整且嚴謹的課程標準。」余校長說,「探究式活動熱熱鬧鬧辦完了,孩子們也玩得很開心,但這並不是最終結果。探究式學習的檢驗標準是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孩子們是否掌握了該階段的知識和技能。」
學生利用文字、圖畫、表格,甚至是雪糕棍拼成的「竹簡」來進行探究式學習。
同時,余校長補充道,在探究式學習的課堂上,老師的身份有時也需要轉變,不能僅僅是傳教者,還要成為學生的同伴、鼓勵者、旁觀者、記錄者、聆聽者。「探究式學習強調的是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課堂上孩子們應該得到一定的空間和權利,自己去摸索、訓練學習能力,而不是事事求助於老師。」
聰明的父母這樣教孩子
為人父母,總希望能將最好的留給孩子,穿最漂亮的衣服,吃最有營養的東西,為他們選擇最好的教育。余校長說,經過傳統應試教育浸潤的家長把孩子送來漢鼎書院,就是意識到應試教育的弊端、對國際教育寄予厚望。而應試教育出身的家長,如何輔導孩子進行探究型學習呢?余校長表示,父母在面對「行走的問號」時,要呵護他們的好奇心,鼓勵子女發現和自己解決問題。
好奇心是孩子學習興趣的源泉,更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們對什麼事情感興趣,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將結論告訴孩子,而是因勢利導,啟發他們積極思考,以培養孩子的探究精神。同時,家長還要提供適當的資源和機會,鼓勵他們動手體驗。對孩子來說,身邊處處蘊涵著豐富的可供探索的資源。戶外的一片小樹葉、一隻小昆蟲,都能讓孩子「與萬物為友,以自然為師」,完整地認知世界。